新春走基层 | 蔡甸沉湖湿地生态变迁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位于武汉市蔡甸区西南部,总面积约17.4万亩(11579.1公顷),是以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水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湖泊群中唯一一处典型淡水湖泊和沼泽湿地,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具典型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自2014年起,武汉市、蔡甸区分别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始实施生态补偿,由市区两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643万元,用于激励周边农户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引导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图 魏斌摄

冬季的沉湖湿地

在幽静与闲适中休养生息

湖面上

碧波荡漾

湖鸟纷飞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正在沉湖湿地徐徐展开

图 魏斌摄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沉湖湿地周边的经济发展大幅跃升,周边居民生活质量也稳步提升。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方瑛介绍,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先后实施畜禽退养、畜禽和水产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划定、“三网(围网、拦网、网箱)拆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周边集镇、村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退耕还湿、退养还湖(湿)、退化湿地修复等一系列生态治理修复措施,沉湖湿地生态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向好。

图 冯江摄

2019年6月,蔡甸区委区政府为彻底解决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历史遗留的生产经营问题,下定壮士断腕决心,启动沉湖湿地退养还湖(湿)工作。成立了区委书记和区长牵头的指挥部,组织学习其他地区退养经验、研究退养工作方案和奖补标准,明确各单位职责和退养时限要求。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退养还湖”总面积为82772亩,涉及3个街道乡、23个村和3个国有单位,承包户427户。

同时,为了确保退养后村集体收入和退养农户利益不受损,决定由政府出资,将退养区域从2020年至2028年流转至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进行生态管护,其中农户确权地按700元/亩,村集体土地以不低于原发包价流转,并按当地市场惯例每三年适当递增。

图 魏斌摄

此后,沉湖湿地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越冬水鸟同期监测数量从2018年的3万只增加到2021年的7.7万只,水质从最差时的劣5类提升至4类。

好生态换来好收益

当地居民的感受最真切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

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返乡创业

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村民小陈就是众多创业者之一,他说:

“ 

出去打工期间也去过一些地方,最后还是觉得自己的家乡最美,空气、环境、水质都越来越好,走出家门就能观景。

2015年,小陈放选择回到家乡,开始研究种植家乡特色莲藕、养殖生态小龙虾,利用自家门前规划的小鱼塘,走上了特色生态养殖致富路。小陈自豪地说:“前几年,村委会带着我们脱了贫,现在又带着我们奔小康,我们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此外,不少村民也在小陈的带动下,利用山清水秀空气好的农场环境,纷纷推出了自家农场的原生态鸡、鸭、鹅等农副产品,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图 冯江摄

除了卖莲藕、卖小龙虾

村民们还能“卖美景”

沉湖湿地拥有优美的湿地自然风光:

春季百花盛开、草长莺飞

夏季碧荷千顷、湖面波光粼粼

秋季芦花万亩、随风摇曳

冬季万鸟齐飞、遮天蔽日

为了使沉湖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引导周边绿色发展,蔡甸区编制了《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结合沉湖湿地自然风貌,重点发展芦花荡、渔鸟趣、田园风光等特色景区。为打造沉湖湿地的生态旅游名片,相继举办了油菜花节、观鸟节、荷花节、芦花节等活动。金色花海、万鸟齐飞、芦花烂漫,湿地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

图 冯江摄

生态旅游的发展也让返乡青年小刘嗅到了商机,他精心打造了置身山水田园间的观鸟民宿。小刘说,他和爱人曾经在外打工,后来随着村子发展旅游,来村里观鸟赏景的人也随之增多,于是决定回乡发展,利用自家的房屋开起了民宿,每年的收益也很可观。

图 王科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渔樵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优势,村民获得了丰厚的生态红利,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近些年,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很多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看看,大家都对村里的未来充满期待。”聊起这些年沉湖湿地的变化,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退休村支部书记陈为炳很感慨。

陈为炳说:

“ 

以前这里是荒草湖泊,现在的沉湖湿地不一样了,道路修了,路灯亮了,环境也得到了特别大的改善。渔樵村的自然资源丰富、优质,在转变发展方式以后,环境变好了,空气变清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惠民红利,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

渔樵村的美好生活是沉湖湿地生态变迁以来蔡甸区发展理念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沉湖湿地,正在谱写演绎新时代新乐章,以强劲有力的势头阔步向前,以更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举措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