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推介,蔡甸打造全域乡村振兴的“蔡甸样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蔡甸消泗乡油菜花田

  近年来,武汉市蔡甸区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强化318国道三产融合示范带、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汉江沿线精致农业示范带等“三带联动”,实施农业补短板提升等十大工程,打造莲藕、蔬菜等八大产业链,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富有蔡甸特色的农业产业群、经济带。

  今年上半年,蔡甸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6.6亿元,增速排名武汉市第一。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十四五”期间,蔡甸区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坚持政府引导、创新驱动,突出特色、产业融合,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数字强农的原则,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把基点放在农民增收上,把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蔡甸区打造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的乡村振兴样板。

一株藜蒿“长”出数十项专利和产品——

农业产业链越伸越长

  初秋的索河街道,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味道。街道办事处里一派繁忙。

  “刚与一家企业结束洽谈,该企业计划在彭新村流转500亩土地,投资打造一个‘农博园’。”索河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说,这个“农博园”在功能上定位于特色农产品的集中种植、展示和观赏。“全国乃至全球的特色农产品及其种植技术,都可以在这里展示,并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售。”

  他认为,该“农博园”项目将把先进的种植理念和农业生产方式引入蔡甸,同时大幅提升蔡甸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力,并拉动育苗、品种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沉湖湿地全景

  索河街道地处蔡甸区西北部,70%的土地是丘陵,不适合农业产业连片发展。为深入推动农业产业化,该街道把发展思路定位于“小而精”。

  距离规划中的“农博园”项目选址处仅200米便是蔡林小榨粮油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经营葵花籽油、菜籽油、芝麻酱等产品。目前正处于产能爬坡和市场开拓阶段。

  眼下,该正与“农博园”项目洽谈合作,打算将自家产品通过“农博园”搬到线上销售,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

  培育全产业链,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做法。蔡甸区从农业单项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拓展,从“卖原料”升级成“卖产品”“卖服务”。

  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蔡甸区拥有3960亩的种植基地。该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手握约20项专利,今年还获评成为湖北省藜蒿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农产品加工,是我们公司的重要竞争力。其中的一个拳头产品,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藜蒿饮品。”公司负责人介绍,藜蒿有利膈、开胃、行水、解毒等功效。该公司将藜蒿叶加工成饮品,打造“荷乡远”品牌,目前,产品正处于研发阶段。与此同时,该企业正探索从藜蒿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发生产植物消毒液产品。“我们希望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取得更多突破,进一步提升蔡甸区农产品的附加值。”

  一组成绩单,彰显着蔡甸区在稳固农业“基本盘”的同时,“伸”长产业链的不懈努力——

◎后官湖湿地

  作为武汉市的“菜篮子”,蔡甸区不断压实粮食生产任务,2020年将粮食播种面积纳入区政府绩效目标,2021年将稳定粮食生产写入了区委一号文,近年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8.42万亩,实施小农水项目10个。与此同时,蔡甸区优化种植结构、加强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培育粮食生产主体、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质量安全、积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近年来,该区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1万亩以上,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与此同时,蔡甸区莲藕、藜蒿、西甜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达35万亩,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种植面积达2万亩,名特水产池塘养殖面积达11万亩,畜禽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蔡甸区围绕打造莲藕、蔬菜、特种水产等精致农业八大产业链,已引进农业项目11个,签约投资额26亿元,目前10个项目已落地实施。

  此外,蔡甸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5家,蔡甸藕汤、蔡甸豆丝、新农牛肉、什湖大米等特色加工产品畅销全国,202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5亿元,预计2021年达110亿元。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建成区级商旅小镇运营中心1个,升级改造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183个,九真山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投入运营。2020年,全区实现农产品电商交易额2.3亿元,预计2021年达5亿元。

 乡村田野成为网红美景,农作物成为精美艺术品——

农旅融合碰撞出美妙产业“火花”

  “离中秋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候,我们景区的38间民宿就被抢订一空。现在订房,至少要提前10至15天。”9月26日,提起景区最近的经营情况,十里莲华养心谷负责人难掩兴奋。

  十里莲华养心谷选址于永安街火焰村。以前,该村大量村民房屋空置,不少农田抛荒,劳动人口外出务工。2019年,十里莲华养心谷项目入驻,流转土地1100亩,打造形成了集农事活动体验、乡村民宿、康养娱乐、会议培训、研学教育、电子商务、文创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业休闲园区。

  如今步入景区,举目之处皆美景。曾经的荒地变成充满郊野趣味的景观,空置的农房被打造成风格各异的民宿。

  同样的蜕变,也发生在大集街道天兴村。

  该村曾经有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田地闲置。2017年,花博汇一期开业,天兴村近200亩土地摇身一变成了花的海洋,闲置的农房被打造成法式风情小镇。今年,天兴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花博汇景区也被评为4A级景区。

  花博汇景区吸纳了周边10多个村的500多名村民就业。紧邻景区的西湾村,靠着火热的人气,整合村里7组和8组的民房,打造成西湾特色小镇,发展民宿和餐饮业务。

  已在建设中的花博汇二期项目,将进一步流转天兴村、小集、西湾、西板桥等4个村的土地,让农旅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农旅融合,蔡甸区一批乡村变成网红景点。

  距离花博汇景区不远的黄虎村大金湾,如今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创村。这里依山傍水的美景,先后吸引了近20个花艺、武术、手工制作、亲子游等工作室入驻,10多个以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为主营业务的文创团队也在此“安家”。不少工作室就地取材,从田野里收集农作物,作为艺术品和文创产品的原材料。

  十里莲华养心谷、花博汇和黄虎文创村都位于嵩阳大道。眼下,蔡甸区正以嵩阳大道为主轴发展全域旅游,探索不同类型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打造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该乡村振兴示范带横穿大集、奓山、永安、玉贤、索河5个街道,沿线打造花博汇综合体、后官湖生态农业、九真山休闲农业、索河特色农业四大板块,串联起嵩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香草花田景区、嵩阳小镇改造带、索子长河省级湿地公园、金龙水寨、荷花长廊、武汉动物王国、官塘鲟鱼产业园、玉贤园艺小镇等美丽景致之地。

  “三带联动”,正为蔡甸区勾勒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除了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该区还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打造318国道三产融合示范带;围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打造汉江沿线精致农业示范带。

打工有月薪,土地流转能“收租”,还能“搭车”卖农产品——

农民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价值链”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不断落地落实,蔡甸区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以“三带联动”、三产融合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蔡甸区的农民正丰收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永安街道炉房村村民辜冬华今年48岁,此前一直在外打工。今年7月,她入职十里莲华养心谷,成为景区酒店前厅餐饮部主管。

  “从我家到景区,骑电动车不过15分钟。每月4000元的收入也不比在外打工少。”辜冬华说,跟她同村的,有好几位村民入职十里莲华养心谷,依托景区的农产品销售平台,不少村民还把自家种养的土鸡、藜蒿等农产品卖给景区,获得额外收入。

  目前,十里莲华养心谷吸纳了65名附近居民就业,开出的月薪从2000元至上万元不等。

  在拉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蔡甸区推动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价值链,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业产业发展切实带动农民增收。

   

  去年,依托花博汇景区,天兴村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附近村民受聘进入景区从事花草养护、保安、保洁等工作。村民们不仅有打工收入,还能每年领到土地流转金,享受村集体企业分红。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蔡甸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3%,2020年达22371元。

  更好的日子,还在前头。蔡甸区提出目标,2022年至2026年,该区农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至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5年突破3.5万元、力争2026年达到3.8万元以上。

红火日子“吹”来文明乡风

蔡甸区涌现一批美丽乡村

  9月24日,走进蔡甸区俞家垸村,满目白墙黛瓦,房屋鳞次栉比。在村里穿行,传统美德墙、廉政文化墙、村规民约墙、核心价值观墙等文化墙,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俞家垸村共有173户村民。近年来,该村逐渐发展起由火龙果种植、观光、采摘,以及养殖和垂钓构成的主导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

   

  钱袋子鼓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也明显变好。村里不仅有文化广场,还建了3间公厕,硬化的道路串联起家家户户。

  眼下,俞家垸村又成为了武汉市的垃圾分类示范村。今年8月,村里的垃圾分类宣教馆正式开放,村民们可以通过做游戏、阅读等方式,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在这里用垃圾分类的积分兑换日用品。村里形成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乡转运、区集中处理”的垃圾分类收运模式。

  “以前,村民们习惯随手丢垃圾,保洁人员上前劝说,常常不被理解。如今,村民争做环境卫生保洁员、监督员,遇到路上有垃圾,经常主动清理或向保洁人员反映。”俞家垸村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生活条件变好,村民们的思想素质也在逐步提升,自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不断提高。“例如在移风易俗方面,遇到红白喜事,村民们不再热衷大操大办,而是主动节俭办事。在本村乡贤的带领下,新版村规民约即将出炉,到时候,乡风民风又会提升一大步。”

  俞家垸村的蜕变,正在蔡甸区广泛发生。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蔡甸区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自治法治德治实现深度融合。

  目前,蔡甸区已建成3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现农村全覆盖,持续开展“新时尚·新礼仪·好习惯”宣讲活动,群众精神面貌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提升。2020年,蔡甸区共建成市级美丽乡村45个。

   

  去年以来,星光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利用红色文化建设凝聚民心,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村党委引导村民制定13条村规民约,在全村开展政策法律、先进文化、致富信息、文明习惯“四进农家”活动。村里每年评选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创业标兵和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提高村民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