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转型闯关 | 武汉蔡甸企业助力大飞机机身材料国产化

11月26日,位于中德国际产业园的百思通复合材料(武汉)有限公司(简称百思通)内,企业负责人刘伟正与同事一起对新开发的环氧树脂样品进行检测研讨。此前,该企业研发的航空级环氧树脂基体已成功供货给国产大飞机C919的机身材料生产商。

走进企业研发中心,现代化科技气息扑面而来。理化分析室、合成实验室、应用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一字排开,研发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合成各种树脂小样并测试对应的各项性能指标。

刘伟介绍,2021年,公司从江苏迁至武汉,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这一现代化的新材料研发中心,是看中了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不断加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形势。公司研发中心拥有LCMS、GCMS、红外光谱等一系列高端现代化研究设备,实验条件可以与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所相媲美。目前公司已授权多项专利,并计划在武汉新建生产基地。

今年7月,百思通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成功攻克了碳纤维预浸料中一个关键指标的稳定性问题,使得该指标的最大偏差从18%降低到了10%左右,与国外同类材料持平。这一突破将大幅提升C919、C929系列大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国产化率。

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与树脂复合制成的复合材料,重量轻、强度高,可以保证大飞机飞得更远、飞得更快。碳纤维预浸料供应给商飞后,被制成机身、机翼、平垂尾等复合材料飞机零部件。

“我们主要是针对复合材料行业配套各种特殊要求的树脂基体,产品包括环氧树脂、双马来酰胺树脂、氰酸酯树脂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电子封装等领域。”刘伟表示。

11月19日,武汉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武航院)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其中武航院与百思通进行了现场合作签约。刘伟表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进入像C919这样的航空产业链非常困难。但蔡甸区政府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打造的武航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他们能够集中打包进入航空产业链,让他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蔡甸区聚力发展航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集聚30余家新材料重点企业,推动形成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刘伟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技术领域持续深耕,为我国新材料行业特别是复合材料方向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蔡甸融媒记者 周璜 杨铭

制作:万轶 | 编辑: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