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蔡甸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之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12月1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蔡甸区专场举行,“中国好人”“荆楚楷模”、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和他的同事谭文卓现场讲述了他们用心用情守护沉湖湿地的故事。
12月1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蔡甸区专场举行。图为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右)、谭文卓(左)站在蔡甸区专场报告会会场门口附近的打卡点合影。
冯江:
扎根沉湖15年
成为“行走的鸟类图鉴”
12月1日,“英雄城市新征程”形势政策报告会蔡甸区专场举行。“中国好人”“荆楚楷模”、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分享了他守护沉湖湿地的故事。
“十五年来,沉湖湿地见证了我从一名观鸟小白逐渐成长为大家口中‘行走的鸟类图鉴’,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冯江是陕西省人,200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为一名工程师,从事湿地保护、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工作。
冯江说,自己参加工作之初,还是个“观鸟小白”。在监测站驻守期间,他白天巡湖、晚上看书,自学鸟类学、植物学、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渐渐从一名“菜鸟”成长为沉湖湿地的“活地图”,对一些常见鸟类更是到了可以“听声辨鸟”的程度。
“有些鸟比较灵活,要用小望远镜去追踪它,有时候一看就是半个小时,时间长了眼睛会流泪。”冯江说。
自参加观测工作以来,冯江观察到的沉湖湿地鸟类新纪录已有19种。2013年,冯江将连续5年的观鸟数据资料整理汇总,成为沉湖湿地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材料。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开幕。作为大会唯一郊外参观现场,沉湖湿地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这次盛会花落武汉,沉湖湿地功不可没。作为“百湖之市”武汉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湿地也为武汉成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提供了必要条件。
谭文卓:
“护鸟使者”在沉湖“续写”生态论文
“去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我作为讲解员,为参观沉湖湿地的国内外参会代表等进行了解说。”报告会上,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谭文卓分享说道。
2021年,湖南人谭文卓从北京林业大学湿地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沉湖湿地成为一名“护鸟使者”。
12月1日,“英雄城市新征程”形势政策报告会蔡甸区专场举行。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谭文卓作报告。
“初来乍到,我只能简单地分辨出喜鹊、麻雀等常见鸟。为了尽快补上这门课,两年来,我翻阅《武汉鸟类图鉴》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对照之前拍摄的资料图片反复辨认。”谭文卓介绍,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师父冯江的工作日志也是自己工作中的指引。“看着师父在工作日志上详细的记载,感觉到他就像战士一样把沉湖当家去守护,我也会以他为榜样,担当起守护沉湖湿地生态的责任。”如今,谭文卓也成了观鸟能手,能识别出100多种鸟类。
在今年3月的一次野外鸟类监测中,谭文卓在一处湖畔浅草滩芦苇丛旁,发现了疑似灰背隼的踪影。她迅速拿起单反相机,抓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谭文卓带着照片翻阅鸟类图鉴,又邀请专家核实辨认并最终确认:她所拍摄到的正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灰背隼,并是沉湖湿地的新增物种。“这是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第272号鸟种记录。发现新增物种,说明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据介绍,近年来,沉湖湿地完成退养还湖7.8万亩,修复退化湿地2.1万亩。沉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在沉湖湿地越冬的水鸟越来越多,数量已超10万只,成群飞舞的候鸟也成了蔡甸的“生态招牌”。在今年10月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上,蔡甸区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报告会现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表演了根据冯江与谭文卓真实故事创作的微话剧《守护》。
报告会现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表演了根据冯江与谭文卓真实故事创作的微话剧《守护》。演员们以写实的表演,再现了以冯江、谭文卓为代表的沉湖湿地守护者的动人故事。“很真实,很亲切,展示的都是我们工作和生活日常。”看完演员们的表演,冯江、谭文卓笑着说。
“往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和师父一样,在沉湖‘续写’生态论文。”谭文卓说。
打卡点背后有故事:
火烈鸟“迷”上沉湖湿地
设在蔡甸区专场报告会会场门口附近的打卡点。
记者注意到,在蔡甸区专场报告会会场门口附近,还设置了一个打卡点。打卡点集中展示了出现在沉湖湿地的火烈鸟等鸟类造型,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打卡点里的火烈鸟,源自我们的沉湖湿地的真实故事。”站在打卡点前,冯江、谭文卓中向记者讲述说,2021年11月,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智慧湿地系统的实时监测视频中发现了一只“奇怪”的红鸟。经过仔细辨认,确认是沉湖湿地的鸟类新成员——大红鹳。大红鹳是火烈鸟的一种,在我国属于“迷鸟”(迷路的鸟,指偏离自身迁徙路线的候鸟),非常罕见。之后,这只大红鹳多次被观察和记录到,工作人员还给它起了一个可爱的外号——“小红”。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红”在沉湖湿地度过了一个完整的越冬季后, 2022年10月,它又再次飞回到了沉湖湿地过冬。“作为一种在我国中部和东部极其罕见的‘迷鸟’,‘小红’再次出现在沉湖湿地的原因,可能是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冯江说,沉湖湿地完整保存了淡水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安全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是众多鸟类的理想栖息地。
沉湖湿地成群飞舞的候鸟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实施退养还湿、疏通水系、保育原生植被等多种保护修复措施,沉湖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正成为越来越多鸟儿迁徙的“加油站”和栖息地。目前,在沉湖湿地记录到的野生鸟类种数已达2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1种,有19种鸟类分布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总量的1%,被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沉湖湿地栖息的候鸟数量已达7.2万只,主要种群为雁鸭类,其中罗纹鸭数量最多,达到了3万只。此外,还观测到了白肩雕、东方白鹳、黑鹳、白鹤、青头潜鸭、乌雕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白肩雕是沉湖湿地新纪录,至少40年在武汉市没有野外观测记录,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白琵鹭、灰鹤、白额雁等,预计在12月份这些候鸟数量会达到一个高峰。
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广播电视台 蔡甸融媒
制作:方筱玥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