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家音乐博物馆举办成立110周年纪念展览 聆听民族之声与时代之音的交响

人民网莫斯科11月23日电 (记者荣翌)不久前,俄罗斯国家音乐博物馆举办成立110周年纪念展览。1912年,该馆前身——以俄罗斯音乐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命名的博物馆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成立,并基于该院收藏拥有了第一批藏品。1981年,博物馆搬迁至现在位于法捷耶夫大街的新馆址。如今,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和逾百万件的藏品总量,使该馆成为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音乐博物馆之一。

步入博物馆大厅,背景音乐正在播放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荒山之夜》,将记者瞬间带入奇幻瑰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世界。鲜明的民族性是该馆的主要特色,也是俄罗斯众多伟大音乐家一生求索的命题。

在一面时间轴式的展墙上,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珍贵手稿陈列于显眼位置。一旁,根据芭蕾舞剧《天鹅湖》创作的雕塑伫立,将他浪漫主义的芭蕾音乐凝固于翩跹之姿。在这里还能看见当年邀请柴可夫斯基创作《四季》组曲的杂志,配合12首俄罗斯诗歌,组曲展开12幅风俗画:金色的秋天、北国的白夜、炉火、雪橇、狩猎、松雪草……轻轻翻动这本“音乐日历”,俄罗斯大地的四时流转尽在耳畔。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手稿。人民网记者 荣翌摄

不远处,一幅肖像映入眼帘。画中人物暗锁愁眉,轻抚琴键。那标志性的忧郁气质让人一眼认出了他——拉赫玛尼诺夫。肖像下方陈列着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手稿,那些轻灵婉转的音符似乎正从他指尖缓缓流淌。在漂泊异乡的岁月里,他日复一日凝望记忆中故园的紫丁香,并将俄罗斯大地的山川河流、森林雪原汇入他的音乐乡愁。

各式巴拉莱卡琴和手风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民族歌剧剧照、肖斯塔科维奇的电影配乐资料……一件件珍贵展品汇成一曲“如歌的行板”,唱颂着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动人乐章,那里有俄罗斯自然的深邃辽阔,有俄罗斯绘画的明丽色彩,有俄罗斯文学的美丽哀愁。

在俄罗斯音乐史上,无论是以格林卡和“强力集团”为代表的民族乐派,还是以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为代表的西方派,这片广袤土地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物,都成为他们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回声。纵然音乐风格不同,但在创作中融入民族元素,成为俄罗斯音乐家共同的审美追求。

拉赫玛尼诺夫肖像。人民网记者 荣翌摄

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浑然一体。博物馆常设展览“世界各国人民的乐器”,就展现了俄罗斯民族之声与时代恢弘交响的彼此激荡。该展览开设于1985年,目前分五个展厅,共展出900多件珍稀乐器,既有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俄罗斯古老乐器,来自亚非拉美的各民族民间乐器,也有错彩镂金、制作精良的欧洲专业乐器,以及20世纪兴起的电声乐器。

环顾展厅,一只中国琵琶沉静娴雅。点击多媒体互动屏,载着悠扬的琵琶声,仿佛梦回故土。也许民乐就像音乐世界里的“乡音”,总能轻易拨动游子心弦。这只琵琶与其他穿越风尘、漂洋过海而来的乐器相聚于此,带着不同的时代痕迹和民族性格,奏出一曲文明交融的和合之音。

展柜一隅,有一座时钟、一面梳妆镜和一只啤酒杯,它们都是19世纪不同形态的音乐盒。据博物馆介绍,当时音乐盒已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并将设计融入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想象,在那个没有手机播放器和蓝牙音箱的时代,音乐徜徉在滴滴答答的时间脚步里,回旋在镜中美人的笑靥里,荡漾在令人沉醉的美酒里。这也给人以启迪: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美育也应该融入生活。

博物馆展出的乐器藏品。人民网记者 荣翌摄

在参观博物馆的两个小时内,陆续有四组观展队伍来到展厅参与音乐课程。其中既有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年学习班。讲解员介绍展品和乐理,并带领小组体验趣味性音乐互动。据博物馆介绍,早在1944年,这里就开始定期举办沙龙活动“音乐星期一”。此后,纪念音乐会、音乐节、音乐历史与乐理研讨会、乐器修复培训、国际音乐交流项目等各类活动蓬勃开展,面向普通民众进行音乐教育成为博物馆重要使命。

孩子们体验音乐互动课程。人民网记者 荣翌摄

2022年,一档电视节目《音乐莫斯科》曾在博物馆取景。在这场电视音乐之旅中,观众跟随节目镜头,穿越莫斯科的街道、公园、展馆和音乐家故居,捕捉街头巷尾的音乐元素,以音乐视角探索熟悉的城市景观。

确如镜头所呈现的那样,平日漫步莫斯科街头,常能遇见高水准的古典音乐演奏,华彩乐段从精美绝伦的音乐厅款款步入寻常巷陌。地铁站、河岸步道、街心公园、商业街区……似乎整座城市就是一个流动的音乐空间,而音乐是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