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中国这十年·湖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武汉举行,主题是“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省委书记王蒙徽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省委副书记李荣灿,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董卫民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许正中主持发布会。
以下是发布会实录
王蒙徽首先作主题发布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向大家介绍湖北的情况。首先,我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湖北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湖北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考察湖北,并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提出“四个着力”“四个切实”等重要要求,寄予“三个一定能够”的殷切期望,作出“三个没有改变”的重大判断,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历史使命。特别是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莅临湖北,看望干部群众,并就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疫情防控、社区治理等作出重要指示,勉励我们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我们做好湖北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共享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历史荣光,成功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国际盛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打赢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加快推进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建成支点”实现历史性突破、“走在前列”迈出关键性步伐、“谱写新篇”取得标志性成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2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万多亿元,排名居全国第7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态势。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全力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扛起重中之重、决胜之地的主战场责任,牢牢守住全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抗击疫情的决定性成果。我们永远铭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永远铭记举国上下的火线驰援和鼎力相助,永远铭记英雄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和非凡力量。二是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定不移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完善社区常态化防控、常态化核酸检测等机制,有效处置局部输入性疫情,没有发生大的反弹。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武汉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是好的,经验值得总结”。三是坚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深化疾控体系改革,以强化基层为重点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做强街镇、夯实社区,4.3万多名社区工作者纳入规范管理,104万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服务,持续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必答题”。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扎实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围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出台“1+4”等科技政策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建和在建6个大科学装置,组建10个湖北实验室并实体化运行,努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规上工业产值迈上5万亿台阶,15个产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三个过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1.8:49.4:38.8调整到2021年的9.3:37.9:52.8。三是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建设,引导各市州差异化发展、协同化发展,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09%。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自贸区开放创新引领作用凸显,“四纵四横一核心”高铁枢纽网加快构建,“双枢纽、多支线”航空客货运通道初步形成,目前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比2012年增加219家,达到324家,2021年进出口总额是2012年的2.6倍。今天的湖北,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一是坚决抓好长江大保护,围绕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双十”工程和“新双十”行动,“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 443家,取缔各类码头1810个,腾退长江岸线149.8公里,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全省1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7%,190个国控考核断面(水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7%,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三是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武汉并投入运营,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今天的湖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展现了“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生态美景。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5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荆楚篇章。二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202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1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9.2%、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278元、18259元,是2012年的1.93倍、2.33倍,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864.7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今天的湖北,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巩固拓展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让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得发展;强化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全省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是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四是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等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今天的湖北,经过全面从严治党革命性锻造,全省党风政风持续向上向好。
十年砥砺前行,不负殷殷嘱托;十年非凡成就,彰显思想伟力。湖北取得的各项成就、荆楚大地发生的深刻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奋进新征程,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先向大家介绍这些。谢谢!
答记者问环节
人民日报记者: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确定这一目标定位主要基于什么考虑?围绕建设先行区,湖北作出了哪些工作部署、推出了哪些重点举措?
王蒙徽: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进入新发展阶段,湖北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就必须按照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找准我们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科学定位和比较优势,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湖北具备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有利条件。首先,从经济结构看,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外向型经济占比较低,2021年经济对外依存度为10.7%,产业链、供应链和产品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需,转型成本低,“船小好掉头”,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先发优势。第二,从发展基础看,湖北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既是制造业重地,又是鱼米之乡,科教资源丰富,产学研用链条较为完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综合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第三,从地理区位看,湖北东联长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粤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突出,战略纵深大、市场腹地广,这些都是湖北独具的特色。特别是历经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和疫后重振等大战大考,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疫情防控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性成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支撑和良好基础。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在探索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中走在前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抓紧贯彻落实,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首先要明确安全底线,明确底线是为了更好守住底线。我们科学划定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在划定的“底图单元”内,明确水安全底线、水环境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确定安全管控的“负面清单”。从源头做起,加强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实施流域系统治理,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
二是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以四化同步发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大力发展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实施强县工程,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三高地、两基地”,即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制造强国高地、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和现代农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三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全国重要物流枢纽,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们提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探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要锚定目标、笃行不怠。我相信,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湖北答卷。
谢谢!
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参加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审议以及今年6月28日在武汉考察时,都要求全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今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请问,湖北近年来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忠林: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对湖北来讲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百年不遇的世纪疫情突袭湖北、突袭武汉,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全国人民鼎力支持,6100万荆楚儿女勠力同心,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在抗疫斗争取得决定性成果后,面对艰巨繁重的疫后复苏重振任务,湖北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的殷殷嘱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疫后复苏重振。在2020年遭受疫情重创、一季度GDP断崖式下跌39.2%的情况下,全省上下艰苦努力,当年恢复到2019年的95.6%;去年增长12.9%、增幅全国第1,总量迈上5万亿大台阶,排名重回全国第7,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今年上半年增长4.5%,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态势,实现了“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应有的正增长追回来”的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工作中我们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回顾惊心动魄的抗疫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赢疫情防控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我们之所以能从疫情的重创之下挺过来、走过来、强起来,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路领航。在疫情至暗的时刻,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作出“四早”“四集中”的重要指示,给湖北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在封城最艰难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不顾个人安危,亲临武汉一线指挥抗疫,给我们加油鼓劲,极大地鼓舞了湖北人民的斗志。在疫后复苏重振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又亲自主持并研究制定了一揽子支持湖北的政策,为湖北走出低谷、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6月28日,总书记再次莅临湖北莅临武汉考察,充分肯定了湖北省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信心决心。经历大战大考的湖北人民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人民的似海深情、如山厚望,成为湖北人民克难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省上下深怀感恩之心、砥砺奋斗之志,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可以说,湖北取得的每一次胜利、取得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的结果,都是一丝不苟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落地生根的结果。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是一场大考,考验着我们的初心、能力和作风。面对肆虐的疫情,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每一个生命,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一个也没有放弃,其中80岁以上老人就救治3600多人,那么这些治疗费用都是政府负担。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一线指挥抗疫,在火神山医院亲切看望了一位81岁的栾应华老人,康复出院后他深情地说,“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他现在还是一名社区志愿者。我们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上全力以赴,无论是争分夺秒建院增床、研制疫苗,还是千方百计保供稳价、复工复产,无论是夯实社区防控主阵地、党员干部下社区,还是织密疾控体系防护网、公共卫生补短板,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有力诠释。从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人们看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看到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卓越非凡的坚强领导力,人民对党、对领袖、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拥护热爱。
三是注重因时因势、精准施策,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是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变量,我们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特点,坚持晴天带伞、打伞干活,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坚定坚决防住疫情。坚持做到“动态清零”不动摇,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不断增强疫情防控的精准性,用最小代价、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疫情。去年以来,我省先后遭遇13波输入型疫情冲击,但我们都在一个潜伏期内快速扑灭,守住了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全力以赴稳住经济。抢抓有效防控带来的发展窗口,坚持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止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千方百计稳企业强根基,真招实策为企业纾困解难,我们先后出台了加快恢复发展13条、稳经济133项清单等14个方面的政策,我们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的企业帮扶活动,两年为企业减税降费1563亿元,努力让企业在大疫之下能够活下来、挺过来、发展好。千方百计扩投资增后劲,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在全省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近三年我们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025个,今年1-7月份,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15.6%,在全国领先。千方百计抓创新转动能,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五个产业现在加速迈向万亿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5万家、两年翻番,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1%。千方百计优环境激活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一流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去年新增114万户、历年最多,今年1-7月新增105万户,接近去年全年增量。
四是奋力克难攻坚、化危为机,敢为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带来的严峻挑战,湖北人民不屈不挠、顶压前行,始终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主动出击、危中寻机。危机面前保持战略定力,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全力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4751亿元,谋划推进总投资4.74万亿的619个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与28家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活动100多场次,近三年招商引资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5831个、总金额10.9万亿,湖北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聚力攻坚、难中求成。我们积极应对三重压力,以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为发展清除障碍,办成了一系列关系湖北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大事难事。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国第5个,汉江实验室获批国家实验室,10个部省共建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建成投运,沿江高铁、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一批重大战略性工程加快推进,湖北科创高地、交通枢纽优势明显提升。民生优先、倾情倾力。我们顶住疫情“加试题”和经济下行的重压,如期完成581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湖北和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90万人以上,每年吸引留鄂来鄂高校毕业生40万人以上,均好于疫情前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今年上半年分别增长5.8%、8.5%,增幅居全国第3位、第2位,大疫之下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楚人崇凤,今天的湖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展现了人民领袖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2018年4月,总书记考察武汉市青和居社区。2020年3月,总书记考察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今年6月,总书记考察武汉市智苑社区,强调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请问,湖北按照总书记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李荣灿: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刚才蒙徽书记已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考察湖北,对湖北各项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其中也包括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容。省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作为彰显制度优势、践行群众路线、提升省域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总结运用战疫、战贫、战洪等大战大考经验,分别于2020年的6月、2021年的6月召开省委全会进行系统部署,出台了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等文件。今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又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完善治理机制,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阵地基础。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街道(乡镇)党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编制调配,跨层级向街道调剂1.1万多个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选拔933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街道(乡镇)由“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二是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完善“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社区(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塆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三是提升村(社区)党组织基层治理领导力,大力培养能够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带头人队伍,实行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稳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来担任村(居)委会的主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肩挑”,目前“一肩挑”的比例达到99%以上。四是常态长效化实施机关企事业党员干部下沉,全面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全省104万名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参与治理、服务居民。持续选派驻村工作队1.2万支、驻村干部4.26万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汛抗旱、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充分激发自治活力,全面加强村(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依法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实施村(居)委事务阳光工程。发展和培育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更加积极主动。引导群团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二是持续加强法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警”、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社区创建,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引导群众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三是有效彰显德治教化,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行动,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氛围日益浓厚。
第三个方面的工作,也是我们当前正在着力推进的工作——开展共同缔造,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一是坚持群众主体。全方位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找准群众的真实需求,推动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变“你和我”为“我们”,变“要我做”为“一起做”。二是坚持赋能基层。按照“能下尽下、应下尽下”的原则,推动市、县将资源、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下沉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持续增强基层单位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三是坚持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等多方作用,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由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形成各类主体合作、多种手段统筹、多方资源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撑基层治理的一系列论述,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答好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必答题”!
经济日报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矩、画“红线”,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考察湖北时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湖北是生态大省,拥有长江干线最长径流里程,请问湖北在长江大保护中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守住水安全底线?
王忠林: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亿万华夏儿女。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保护高度重视,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以恢弘视野对长江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先后三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两次莅临湖北长江沿线考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立规矩”,为我们推动长江大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担负着“一江清水东流”的特殊使命。这些年,湖北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明显变化。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河湖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7%,森林覆盖率达到42%,江豚逐浪、鱼翔浅底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水污染治理是长江大保护的首要任务,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要求,大力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用心用力守护好一江碧水。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43家,沿江1公里内实现“清零”;大力推进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今年上半年全省新产生的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磷石膏治理“世界级难题”破题见效。重拳出击狠抓污水治理,关停搬迁禁养区1.28万家畜禽养殖场,“一口一策”全面整治12480个江河排污口,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持续加力保障饮水安全,270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3600个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切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长江大保护的核心是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我们率先实施五级河湖长制、林长制,一体推进禁渔、治岸、增绿、活水,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坚决落实“十年禁渔”,率先实行长江汉江流域禁捕退捕,3.2万名渔民全部转产安置,1.7万艘渔船全部停业上岸,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快速恢复。坚决推进岸线整治,取缔码头1810座,沿江造林绿化84万亩,生产岸线变为生态岸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亲水乐水好去处。坚决修复山体湿地,整治修复废弃矿山327个,曾经的“生态伤疤”蝶变成生态公园;洪湖等五大湖泊退垸还湖245平方公里,全省湿地保有量扩大到1.45万平方公里。今年11月,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湖北举行。
三是切实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我们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循环发展提升生态颜值,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累计投入18.4万亿、实施重大技改项目6.8万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占GDP比重由13%增至21%,经济含新量持续攀升。兴发集团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考察长江的第一站,近年来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以前是初级产品“按吨卖”,现在是电子级新材料“论克卖”,成为化工企业转型发展的典范。聚焦节能减排降碳,全省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30%、40%,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6%的经济增长;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湖北成为全国碳资产大数据中枢。聚焦循环经济发展,格林美“城市矿产”、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23个国家示范试点加快建设,稻虾共作、猪沼粮、果沼茶等生态循环农业蓬勃发展,稻渔种养规模770万亩、全国第1,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保护长江是国之大者、千年大计。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谢谢大家!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再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请问武汉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郭元强:感谢记者的提问。
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到湖北武汉考察,多次就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对武汉寄予殷切期望。十年来,我们奋力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变成生动实践,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武汉这十年的鲜明特征、鲜亮底色。
一是集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启动建设东湖科学城,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等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汉落成,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48家,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十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66%提升到3.5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5.2倍,产生国家级科技奖励250多项,全球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全国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北斗导航、神舟飞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凝聚武汉科技力量。
二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推动东湖高新区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加快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高水平建设存储器等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迈向万亿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十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0.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倍,占GDP比重27%、提高10.1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武汉疫后重振重回主赛道、跑出加速度。2021年全市GDP增长12.2%,经济总量保持全国城市前十;今年上半年GDP增长4.3%,增幅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三是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激励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深化“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深入实施武汉英才、“学子留汉”等人才工程,近5年留汉创业大学生191万余人,武汉成为人才汇聚的创新沃土。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6月28日考察湖北武汉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内陆开放融合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力争在光电、芯片、生物育种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提高国产化替代率,努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带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壮大光电子信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促进科技惠民,提高科技防疫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争创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大政策和公共服务供给,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谢谢!
湖北日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和参加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给湖北提出了“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要做好保基本民生工作”等要求。请问,近年来湖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突出成效?
董卫民:感谢记者的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殷嘱托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纲”和“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新时代湖北的十年,是奋进的十年,是非凡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我们始终不忘“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决胜誓言,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咬定目标,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全省5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我们始终牢记“就业是最大民生”的殷切教诲,千方百计稳定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让人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十年来,筹措就业补助资金527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逐年增长,连续跨越80万人、90万人台阶,累计达到86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人民群众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我们始终按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重要要求,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间增长152%,顺利实现翻番目标;到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278元、18259元,分别增长8.3%、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十年前的2.4缩小至2.2。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了。
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整体谋划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系统重塑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十年来,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75.32岁提高到78.71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到43.4万张,比2012年增长71.55%。特别是我们坚决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湖北的“必答题”,大力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开工项目1649个,完成投资1046亿元,全力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
我们始终遵循“兜住民生底线”的殷殷嘱托,全方位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十年间,落实养老保险投入资金5364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4448万人。安排基本医保补助资金1411亿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标准由2012年的人均240元,提高到2022年的人均610元。连续1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养老保险平均待遇水平从2012年的1390元/月提高至2021年的2935元/月,年均增幅8.6%。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至最低工资标准的90%。
我们始终秉持“民生是最大政治”的价值导向,稳步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积极发展各项民生事业,财政民生支出连续十年保持在75%以上。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十年累计达到9868亿元,各类教育得到更均衡的发展。筹集资金716亿元,用于支持建设发展保障性住房,加快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促进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31万公里,比2012年底增长31.9%,已实现市市有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二级路,村村通硬化路。民生事业的发展绘就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温暖底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谢谢!